青年正處在人生道路的開端,前進途中不可能一馬平川,總有高山急流或風雨雷電,帶著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態砥礪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來卻格外甜。
1985年6月,剛滿32歲的青年習近平從冀中平原農業縣河北正定,來到東南沿海特區城市廈門,開始了中國改革開放一線前沿的奮斗與歷練。在近期出版的《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那些曾經與習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過的親歷者以口述回憶的形式,為讀者真實呈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歷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總書記青年時代的胸懷、格局與擔當。新時代青年可以從中讀出哪些成長要訣呢?
要訣一:立志做大事
在《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據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時的同事回憶,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組織生活會上,參會人員各自談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況,習近平同志的發言給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說:“我來廈門工作,用孫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來勉勵自己,地位變了,作風不能變?!毙膽褖粝?,腳踏實地,為廈門發展做“大事”,是習近平同志到任廈門時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僅包括那些把脈改革發展大勢、擘畫宏觀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體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質的難事,關心教育事業發展、幫助以軍營村為代表的落后村鎮精準脫貧等一件件關乎民生的貼心事。從習近平同志當年這些施政作為中,青年人可以深切領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即便我們暫時處于平凡崗位,或許還不曾遇到急難險重,但仍然要始終懷著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擔當精神,立足本職,埋頭苦干,胸懷長遠抱負,從點滴做起,把小事當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業績成就精彩人生。
要訣二:“自找苦吃”
習近平同志一直非常關心青年成長,《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的一位受訪者張宏樑當年是廈門大學的一名學生,訪談期間他就多次提到:“年輕人就應該要求進步,積極入團入黨,利用一切機會鍛煉自己?!绷暯酵咎岢贻p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觸社會,補上社會實踐這一課。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自找苦吃、為老百姓做事”作為一種信念,憑借這種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跨過“五關”,懂得農民群眾的疾苦和心愿,讓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離開北京去正定,他的考慮是:“只想著過舒適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準備入‘苦?!??!彼谡T著自行車跑遍了縣里每個村落,扎實細致地了解縣情、發現問題、收集民意;他在廈門主動請纓分管“三農”工作,切實提出要做好“內引外聯”,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動貧困地區發展……“自找苦吃”對于他而言,是成長路徑,是人生信條,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與綻放?!翱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青年正處在人生道路的開端,前進途中不可能一馬平川,總有高山急流或風雨雷電,帶著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態砥礪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來卻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終保持著這樣一份不斷攻堅克難的心態,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前程,就一定能收獲陽光,無愧于青春。
要訣三:為事業發展計長遠
《習近平在廈門》一書的字里行間,始終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無論是當年與習近平同志共事過的班子成員還是工作人員,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習近平同志當年在廈門工作期間能干、肯干、善干、實干,從不為個人計得失,只為事業發展計長遠。當年,他主持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結合當地實際謀劃未來5年、10年乃至20年的發展戰略,毫不松手地抓當時很多人認為“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鋪就未來發展的基石。他說,作為領導者,就要“著眼于長遠,甘做鋪墊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張藍圖畫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這些話語,都應成為今天青年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的重要參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才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打開人生”的正確方式。紅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壩不是一天變成綠洲的,偉大的事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一棒接著一棒不斷努力和奮斗,每一個人都為“功成”作出奉獻,每個人也都因為奉獻而升華了“小我”,最終成就“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