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10期《求是》雜志發表的重要文章《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一重要論述從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強調了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的重要地位,為我們更好地端穩端牢中國飯碗、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重要物質保證。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尤其是本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應變局、開新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是緊平衡態勢,面臨著居民食物消費升級、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深層次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極端氣候、國際沖突等因素也給糧食生產帶來不確定性,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有序推進“藏糧于地”,做到通盤謀劃、統籌推進、方法科學、措施得當,確??诩Z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實現“藏糧于地”,既要在保耕地數量上下功夫,又要在提升耕地質量上下功夫。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好“農田必須是良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進一步夯實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基礎。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要實現“藏糧于地”,必須建立健全糧食生產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地重農抓糧積極性,千方百計保護好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一方面,要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倡導中央、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共建糧食安全保障基金,用于支持糧食主產區耕地“三位一體”保護工作和糧食產業發展,鼓勵產糧大省、大市、大縣為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通過園區共建、轉移就業等多元方式深化產銷合作,協調區域間發展權益。另一方面,糧食生產激勵進一步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在保證普惠制補貼不取消、不削減的基礎上,新增補貼資金特別是關鍵生產環節補貼和技術應用推廣服務補貼資金,重點用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真正發揮補貼資金對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要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農民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范圍,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激發糧食生產內生動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筑牢穩產保供基礎。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進一步壓緊壓實糧食生產責任,不折不扣完成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采取“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切實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加大對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的處置打擊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加強法律層面頂層設計,將耕地數量、質量與生態紅線納入相關法律范圍,加強研究并制定可操作、能落地的管制規則和管護機制,實現耕地的總量平衡和產能平衡。
糧豐農穩,盛世和安。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我們更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切實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藏糧于地”,多措并舉保障好食物安全供給,牢牢端穩咱們中國人自己的飯碗,夯實糧食安全的大國根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ㄗ髡撸褐袊刭|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