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共同的家園,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未來。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各種生物之間的變異性和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涉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吧锒鄻有浴北旧硎且粋€相對的概念,它有是否豐富及數量多少的問題,也與自然環境的優劣密切相關。像云南這樣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生物多樣性就非常豐富,而西北沙漠地區干旱、少雨,生物種類就相對偏少。
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息息相關。首先,從自然環境條件來看,有的物種對周邊環境特別敏感,水、大氣、土壤等因素的輕微變化,都會導致特殊生物種群的滅亡。地質及考古學的研究表明,地球生物史上經歷過六次大滅絕,都與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改變有緊密聯系。比如,很多人所知的白堊紀大滅絕,很大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引發的氣候巨變導致的。當下,若自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不僅很多動植物的生存會被影響,人類生存也將遭受威脅。
其次,從人類活動的角度看,人類不適當的行為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改變,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損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與工業文明的出現不無關系,即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及農業污染的結果。特別是碳排放導致氣候變化,野生物種棲息地逐漸喪失,出現大量生物物種的滅絕。有科學家預測,在未來幾十年里,地球上大約有100萬個物種受到滅絕的威脅,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任務變得更加迫切。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系統載體的鞏固與完善,如江河、湖海、高原、草原、森林、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還要注意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動物棲息地的建設,為多種生物的生存活動提供場所和空間。更深層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涉及國家基因庫、種質資源庫、人工繁育基地的建設,以及環保志愿組織與動物救助站的設立等。
人類與自然共同組成生命共同體。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單獨生存,每個物種的生存往往是以其他物種的存在為前提,它們相互制約形成生態平衡。每個物種都有非凡獨特的魅力,每種生物都有生存繁衍的權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認識的生物種類越來越多,各種生物的價值會越來越明顯。有的生物雖然不能用于生產生活,但作為人類的生物伙伴為世界添彩,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食物及環境條件。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人類也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之一,并非凌駕于自然之上的超級物種。歷史經驗和自然法則警示人類,無節制的征服和索取,終將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世界。
?。ㄗ髡呦翟颇鲜∩鐣茖W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