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如何理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領導干部應如何把對生態的敬畏落實到工作中,提高推動綠色發展的能力水平?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要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哲學倫理意義上的感知狀態或境界,更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現代化發展理念、模式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和道路
記者: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其內涵是什么?
郇慶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比伺c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表征之一,正是這些表征鑄就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質,以及由此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質。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需要注意兩個關鍵詞:“現代化”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方面,“現代化”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意味著逐步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支撐它的是完整發達的現代經濟科技體系、現代化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既承繼悠久傳統又充滿創新活力的現代社會與文化。我們對于當今世界主流的現代化目標的追求是堅定不移的,我們始終堅定地走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大道上。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還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本質上都是沿承并弘揚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人類文明進步進程的,沒有任何偏離或“另起爐灶”。當然,我們關于現代化本身的目標認知與追求,也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
另一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要表達的并不僅僅是一種哲學倫理意義上的感知狀態或境界,更主要的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現代化發展理念、模式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和道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不是就環境治理環境,而是基于中國系統思維、內生治理的智慧,通過改變現有的生產、生活和發展方式,實現源頭治理,推動綠色經濟轉型。也就是說,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與語境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倫理觀念已經重塑了我們關于現代化發展的目標愿景、方針原則和戰略選擇。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梢哉f,“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精粹,延續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脈,而“現代化”是民族復興夢想,是“第二個百年”的矢志追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歷史和未來的交匯。
記者:這一目標的確立,對未來中國發展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郇慶治: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目標,是為了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社會主要矛盾所發生的重大變化,更好地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既定目標。這一目標的推進落實意味著我們必須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與戰略貫穿于“十四五”及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執行落實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這要求我們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自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地球生命共同體意識,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要推動發展與保護協同共進,統籌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推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要不斷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大環?!备窬?。要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公約,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理念的指南針,有力校準干部的發展觀、政績觀,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創造什么樣的政績等方面指引正確方向和路徑
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皟缮秸摗钡奶岢?,要求領導干部樹立怎樣的政績觀?
郇慶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核心論點,就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兩山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如下三個觀點:
一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目標,也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來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都很寶貴,絕不能將二者機械地割裂開來或簡單對立起來。
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一定條件下或經過適當渠道路徑,可以轉化成為經濟發展優勢,因而探索適當的轉化路徑和機制至關重要。
三是隨著我國經濟總體實力的不斷提升和現代化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們正在具備越來越有利的物質經濟條件與社會文化環境,有能力來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與安全,讓祖國的綠水青山變得更加美麗。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皟缮秸摗比缤粋€理念的指南針,有力校準干部的發展觀、政績觀,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創造什么樣的政績等方面指引正確方向和路徑。
“兩山論”指引的是造福人民的發展。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抓經濟建設和抓生態文明建設都是自己職責所在、使命所在、初心所在的正確政績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都是關乎我們黨使命宗旨的重要目標,是各級黨員干部的職責使命所在。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隨著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在生態環境上交出合格答卷。絕對不能做出無意或故意制造二者對立的不明智之舉,比如個別地區為了完成年度減碳指標,在推進清潔取暖工程中,忽視取暖效果,采取禁止燒柴燃煤、封炕封灶等極端手段,導致群眾挨冷受凍。必須認識到,無論是改善環境還是保障供暖,都是為了讓人民受益。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改善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才能不斷提高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兩山論”指引的是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一個地方的發展,有沒有含金量,不能光看經濟指標,還要看創新、生態、社會效益、可持續性等方面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生態惡化的病根在于發展方式之弊。只有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讓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取得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實績。要大力加強對領導經濟建設規律、經濟與行政管理科學知識、自然生態科學的系統性學習與自覺運用,努力做到在推動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和促進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的統籌協調,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
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放不下“唯GDP”的思維定式,為了數字好看、排名靠前,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干了不少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事情,造成了嚴重后果。對領導干部來說,綠色發展首先是思想上的一場深刻革命。領導干部在推動綠色發展時,要時常問問自己,是立足眼前看,還是用大歷史的視角去看?立足一域看,還是站在國家整體去看?孤立地看生態,還是辯證系統地去看?只有以人民情懷、歷史擔當,把目光放長遠、算大賬,尊重自然規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徹底告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新路。必須始終銘記,人類社會對于自然生態的認知水平及預判能力都還是有限的,必須給大自然留下足夠的自我修復空間和余地。
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都應積極加入“雙碳”戰略綠色轉型的大潮中,動手越早越主動、徘徊觀望越久越被動
記者:新發展階段,在實現“雙碳”目標大背景下,領導干部應從哪些方面提高推動綠色發展的能力水平?
郇慶治:“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碳達峰、碳中和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契合,將是未來數十年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之一。要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來認識“雙碳”戰略實施所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實質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本身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斷推進,又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因而,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雙碳”戰略實施過程中形成新發展優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積極加入這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大潮中,動手越早越主動、徘徊觀望越久越被動。
另一方面,要從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視野,來理解“雙碳”戰略及其實施所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隨著世界各國陸續公布落實《巴黎協定》目標的“雙碳”時間表,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環境政治合作與博弈的主戰場,世界主要大國或區域集團都希望爭取到自身的話語權、影響力。我國既要繼續捍衛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基本發展權益,抗拒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霸權主義做派,也要通過更加主動深度的參與實踐,來逐漸擴大在整個國際環境治理制度體系中的引領作用。
除了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更為關鍵的是領導干部自身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這其中,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上的能力素養是同等重要的。在宏觀層面上,必須著力于增強統籌全局能力,從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的視野,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規劃與推進地區或部門的“雙碳”戰略。在中觀層面上,必須著力于增強協調推進、全國一盤棋的氣度和能力,從綠色高質量發展整體推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層面,來科學布局與推進地區或行業的“雙碳”戰略。在微觀層面上,必須著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成為行家里手的素質和能力,從黨和國家政策執行和區域或行業戰略舉措的層面,來高效落實與切實推動“雙碳”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