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敝泄仓醒朕k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經由地方試點、流域區域探索進入上升為國家層面的重要任務。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促進我國生態資源資產與經濟協同發展,對于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資產,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態產品的雙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豐富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實踐抓手和物質載體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產品”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生產出來的物品”,生態產品的概念也必然含有生產勞動過程,隱含著其可以通過實現交換變成商品的意思。生態產品是由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共同作用產生的,生態產品的價值來源于人類勞動和生物生產。生態產品價值一方面豐富了人類勞動的內涵和范圍,不僅將人類勞動從原料獲取、生產加工、交換流通等生產過程擴展到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也將人類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經營管理看作是生產勞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另一方面,將生物生產也納入到了勞動范疇,將生物生產看作是除人類勞動外可以產生價值的另外一種勞動形式。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開展第一性生產,并通過次級生產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等生物生產過程為人類社會提供生態產品。因此,生態產品不僅反映了自然生態與人類之間的供給消費關系,還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供給消費關系,為闡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經濟學理論基礎。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創新性戰略措施。一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認識更加深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由古典經濟學家眼中單純的生產原料、勞動對象轉變成為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優質產品,突出強調生態環境是一種具有生產和消費關系的產品,是同時具有生產原料和消費產品雙重屬性的重要生產力要素,是影響生產關系的重要生產力要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二是我國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生態環境資源的創新性戰略舉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將生態環境看作是與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并列的人類生活必需品,強調生態環境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通過把生態產品轉化為經濟產品融入市場經濟體系,用搞活經濟的方式充分調動起社會各方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積極性,讓市場手段在生態環境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充分利用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經驗和人才、政策等基礎,以發展經濟的方式解決生態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大幅度提高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促進我國生態資源資產與經濟社會協同增長。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從改革開放至今的短短幾十年時間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人類歷史上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步入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但是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們付出了資源、生態和環境損失的代價,生態環境成為制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生態與經濟不平衡是當前發展不平衡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城鄉不平衡與區域不平衡的重要表現,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架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橋梁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任務之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就是綠山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態產品的生產者,生態產品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結晶產物,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可以使人民群眾在保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中獲得收益,反過來又進一步提升保護綠水青山的主動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因此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攻克生態環境問題、促進生態與經濟協同增長、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斷深化,地方探索亮點紛呈成效初顯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和著力點。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逐漸深化和升華,生態產品逐步由一個概念理念轉化為可實施操作的行動,由最初國土空間優化的一個要素逐漸演變成生態文明核心理論基石。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出系列部署,選擇部分區域開展試點探索。十九大進一步深化了對生態產品的認識和要求,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長江和黃河兩個重大國家戰略中,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要求由探索價值實現路徑轉向加快建立價值實現機制。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經由地方試點、流域區域探索上升為國家層面的重要任務。同時,相關部委積極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地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以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策為實踐抓手,鼓勵地方各省市在生態產品價值及相關方面先行先試;自然資源部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并印發了兩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生態環境部開展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載體,分五批共命名了36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13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各地探索創新形成了一系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模式。全國各地已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鑒的實踐和模式,包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權益交易、資源產權流轉、生態產業開發和生態資本收益等。生態保護補償是公共性生態產品最基礎的價值實現手段,新安江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以跨省斷面水質達標情況“對賭”的形式決定補償資金在浙江、安徽兩省的分配比例,自工作開展以來,新安江水質常年達到或優于地表水河流Ⅱ類標準,年均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成為國內橫向生態補償的標桿之一。資源配額交易通過政府管制使生態資源具有稀缺性,實現受益者付費、保護者獲益,重慶森林覆蓋率指標交易有利于提升資源豐富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是對財政轉移支付的一種有益補充。資源產權流轉是具有明確產權的林地、耕地等生態資源通過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產權流轉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增值的過程,福建南平“森林生態銀行”通過林權贖買、租賃等方式集中收儲、整合優化碎片化森林資源,形成可交易的優質生態資產,使生態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充分融入社會經濟活動進而實現價值。生態產業開發是在保護前提下通過產業開發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和增值,如浙江麗水打造“麗水山耕”品牌使產品增值,產品平均溢價率超30%。生態資本收益指通過金融方式實現的生態資本收益,三明“福林貸”、林業“碳票”等創新森林生態價值實現渠道,盤活林業生態資源實現存量資本經濟收益。2021年5月,三明市頒發了全國首批林業碳票,涉及林業碳匯2.97萬噸;簽約了首單林業碳票流轉協議,成交金額4萬余元;簽約了首批林業碳票收儲協議,成交金額19.98萬元;簽約了首單額度500萬元的林業碳票授信貸款協議。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探索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仍相對不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體制創新亟待加強,支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研究還存在較大技術難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創新需要頂層設計、部署破解以上約束和難題。
三.推動生態資源資產協同發展,著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范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先行先試地區為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生態產品價格體系、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及政策保障體系,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機制,促進生態資源資產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著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范。
強化提升公共性生態產品生產供給能力。提升優質生態產品是其價值實現的基礎與保障,盡快實現生態產品的量質齊升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任務。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與科學管護,針對各類保護地類型多、數量廣,空間上交叉重疊的現象,在科學系統整合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管護,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統籌實施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工程為依托,以提高干凈水源、清新空氣、生態安全等生態產品保障為核心對生態保障工程進行總體設計和規劃,提出重點任務與措施,鞏固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強生態脆弱和退化地區的整治修復。扶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大生態產品生產供給,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生態產品的主產區,建議結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等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培育生態產品生產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產品生產具有鮮明的產業形態,滿足在人與自然關系的進步中人類對尊重、安全及精神的需求,促進了人類發展的進步,具備了成為一個產業的條件。清晰界定生態產品與現有三次產業的關系,在現有國民經濟體系分類目錄的基礎上,研究建立起生態產品分類目錄,研究出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產業發展政策。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形成以價值為基礎的生態產品價格市場競爭機制,根據生態產品質量、供求關系、生態保護成本等因素形成生態產品價格。大力培育生態產品的市場主體與利益分配機制,形成政府主導調控、企業投資獲利、個人經營致富的生態產品發展利益分配機制。逐步搞活擴大生態產品的品種和生產規模,積極探索開發擴大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品種類別,以計量技術基礎較好、受益主體明確的類型為重點,開發形成清新空氣、干凈水源、物種保育等新型公共性生態產品。
創新政府購買生態產品的生態補償模式。建議學習借鑒成功的生態補償經驗,針對公共性生態產品建立起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生態補償創新模式。中央和省級財政參照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等因素,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拓寬國家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渠道,在已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探索多元化資金籌集方式,鼓勵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補償,擴大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渠道。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性生態產品的生態補償市場模式,綜合考慮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公共服務的需求,建立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質量差異的生態產品分級價格體系,使農牧民的補償性收入與土地生態質量掛鉤,充分調動農戶主動開展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將生態產品價值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為實時了解生態系統狀況與變化,支撐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將生態產品價值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將生態產品價值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的前提是核算結果可重復、可比較,技術體系可在不同地區推廣移植。建立可復制推廣的計量核算方法,研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統計方法,形成依托行業部門監測調查數據的生態產品價值統計核算體系,確保計量方法可以在行業部門應用。摸清生態產品家底,按生態系統要素開展生態產品清查核算工作,摸清森林濕地、草地農田、水土資源等生態資源存量資產和公共性生態產品等生態資源流量資產的家底狀況。將生態產品生產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生態產品價值保質增值的目標和任務,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列入年度發展計劃和政府工作報告。
構建支撐生態產品市場配置的保障機制。研究建立可交易的生態產品產權制度,在法律上厘清生態產品產權主體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責權利關系,梳理《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的現有法律,修訂已有法律,明確產權關系。建立鼓勵生態產品發展的綠色金融與財稅政策,發揮財稅政策引導作用,加大財稅對生態產品生產產業支撐力度,制定有區別的財稅政策。在我國綠色金融實踐的基礎上,將公共性生態產品納入綠色金融扶持的范圍,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的生態產品類型,開發與其價值實現相匹配的綠色金融手段。建立健全工作推進的統籌協調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密切相關,需要國家系統性、整體性地推進和部署,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總體要求,統籌安排協調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ㄗ髡撸簞⑿?,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